2019TWDWLite│08│用感官和熱情點燃的設計魂-SEBASTIAN HERKNER

--

2019獲得指標性法國設計商展MAISON& OBJET年度設計師殊榮,年僅38歲的Sebastian Herkner,是活躍於當代設計界的耀眼新星。創業至今邁入第13年,他以對材質與色彩的敏銳觀察與理解、專注於功能和細節的堅持,以及對傳統工藝的熱愛與運用,成功在歐洲闖出了一席之地。這次他特別為2019台灣設計師週Lite自德國遠道而來,首次於台灣分享他的創作靈感、獨到見解,以及產品背後的細膩思考與故事。

以五感認識世界,從生活汲取靈感

「一切的知識都來自於我們的感官。」(All our knowledge begins with our senses. ) 一開始,Herkner就引用啟蒙時代哲學家Imannuel Kant的話,他說「從類比到數位,無論在什麼時代,人類擁有的感官,讓我們能夠去看、去聞、去感覺,這是人類和人工智慧的未來科技最大不同之處。」他認為,好好運用與生俱來的五感去感受身邊的事物,並且對世界保持好奇與熱情,是身為設計師的根本。

Sebastian Herkner於1981年出生在德國小村莊,小時候母親偏愛前往法國家庭旅遊,於是年僅12歲的他就看遍法國大大小小城市,也因此在一次次的旅程裡,發現每個城鎮的特色與工藝傳統,影響他後續的職涯發展。2006完成工業設計學位的他,同年在法蘭克福附近城市Offenbach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這時他目睹了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皮革產業因全球化由盛轉衰,於是開始思考設計師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運用自己的力量,賦予傳統工藝不同意涵,並重新帶入現代生活。

對傳統工藝的熱愛、對素材的深度思考

堪稱Herkner經典的作品Bell Table,其實在作品尋找打樣工廠之初,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以傳統技法製作玻璃基座的工廠,因此他花了很多時間,最後終於發現一間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森林裡的玻璃工廠,願意為他製作樣品。這個創始於1568的家庭企業,將傳統玻璃工藝代代相傳,至今已經是第16代接手,卻也在全球化浪潮下生意節節衰退。後來當Bell Table正式生產,透過雙方的合作,也延續了這個傳承了450年的工藝,讓所有的製作流程與技術等都能夠被保留下來並繼續運作。

提到對素材的想法,他認為「玻璃」是最神奇的天然素材之一,不僅從毫不起眼的粉末狀原料,在加工後變成平滑誘人的觸感,它在人類文明進展中也有重要地位。玻璃的發明使得房屋裡有了窗戶,能夠擁有自然光;眼鏡、顯微鏡、光纖網路、到玻璃帷幕大廈,我們生活中各領域都需要玻璃。雖然為了供應都市裡高樓大廈的建築需求,過去十年非洲西部有大量盜採砂石的非法活動,導致西非的海灘消失了將近50%,不過相較於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水泥,玻璃可以被回收,也成為Herkner作品中常見的元素之一。

他說,在義大利北邊的Murano附近,還有世界僅存完全手工的玻璃工藝,他和德國家飾品牌Pulpo就與這個工坊合作,打造了一系列的燈具和桌子。Herkner播放玻璃工匠的正在工作的影片時說,「我喜歡讓大家看到產品背後的故事,這些需要透過人的雙手、汗水加上多年經驗的累積才能完成的作品,是3D列印做不到的。」

走遍世界各地、就地取材,為傳統工藝開拓新市場

藉由和不同組織和品牌合作的機會,Herkner足跡遍布南美、非洲到亞洲,發掘各地的傳統工藝,從塞內加爾的繽紛色彩,到台灣的竹藝、琉璃、交趾陶,都在他的構想與融合下,展現新的面貌。其中與歐盟合作的專案,地點在非洲南部的辛巴威,當地由於長期被獨裁統治,賴以為生的觀光產業嚴重受損、人民普遍貧困,許多婦女利用編織籃子到市場販賣來維持家計,然而花費整整6天做的籃子,一個只能賣到3–4歐元。他發現,由於經濟條件差,婦女們根本買不起其他類型的素材去製作來提高利潤,只能屈就微薄的收入過活,於是Herkner就地取材,找到當地被拋棄的米袋,拆解其纖維並加入自己的設計,最後做出新的籃子,在不增加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改善了當地的生活。

而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,合作已經5年的義大利品牌Moroso,讓他有機會與不同的村莊和家庭合作,認識學習當地的工藝,再透過設計將這些工藝帶入現代的生活,重新設計了陶器、蘆薈纖維織物等等,不僅在歐洲的展會上受到廣大的回響,也讓這些傳統工藝有機會再次被大眾看見。更重要的是,當地許多家庭的孩子在和父母學習了這些工藝後,移居到首都波哥大生活追求更好的生活,卻依然因為低收入必須住在城市邊緣的貧民窟。而當這些傳統技法融合新的設計,使得產品能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樣貌,不僅能提高售價,還能改善他們的生活。Herkner說:「當然能夠和Moroso、Vitra這樣的大品牌合作是設計師們的夢想,但是我認為更鼓勵年輕設計師多留意城市各個角落的傳統工藝,能夠和這些專業的職人學習、合作,再透過設計把傳統帶入現代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事。」

給年輕設計師的建議:「做自己」最重要

曾和Herkner在2017年在台灣國際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計畫「A New Layer II」合作,台灣設計師週統籌邱乾珉(Ben)在對談中提到,自己在和他工作中學到很多,Herkner工作的效率讓他非常驚訝,譬如常常在和工藝師的討論中需要修改設計草圖,他卻在車子還沒回到台北就已修改完成,另外Herkner的工作室在Instagram上非常活躍,讓Ben甚至以為他有請專人小編發文。Ben也向他提問:「設計有這麼容易嗎?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挑戰?」Herkner回答,過程當然不是各位看到的這麼平順,有很多最後因為單價、人事異動、市場改變等等各種原因,而無法推出的作品,開發過程總是會有阻礙,即使產品上市後也不見得會成功,但是如果你有熱情,你就必須學習面對成功和失敗。」

對於設計科系學生與新銳設計師,Herkner鼓勵每個人可以去設計工作室實習,或是去不同城市當交換學生,也建議盡可能多參加設計展會,從生活周遭汲取經驗。他認為不一定要住在頂尖城市像是巴黎、米蘭,他工作室所在的Offenbach其實許多客戶都沒聽過,但是現在透過網路,在線上能夠溝通無阻,「對話」,才是所有合作最重要的起點。他最後補充:「保有自己的個性,找到自己的設計語彙、勇於和別人不同,然後全心全意的投入。」

--

--

Taiwan Designers' Web

Founded in 2007, through organizing Taiwan Designers’ Week and other design related events 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sharing local insights with the world.